發布日期:2007-12-28 00:00:00閱讀:2251
水蔥、苦草、狐尾藻……由挺水、沉水植物“相攜相伴”形成的4000平方米水下森林,今天在曹楊環浜錯落有致地整體亮相,歷時5年的生態治水工程就此宣告成功。據悉,這是申城首次在封閉河道取得的生態凈化成果。
激活浜水
全長2280米的曹楊環浜,出現了百米長的II類水質標準的河水。今天早晨,記者來到這段位于蘭溪路、花溪路一側的河道,只見碧清的水蕩漾,垂釣者憑欄而立,在河堤花園叢中晨練的人們隨音樂起舞,一派安逸和諧。普陀區河道所老陶指著隱約可見的一叢叢水草介紹:“正是一層層種植在不同水深的水下植物,改觀了水質,有效遏制了藍藻、水葫蘆等有害生物的入侵和擴張,達到了以草治草的目的。”
老陶告訴記者,這項由市、區水務部門聯手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專家開展的治水工程異常艱難,曾一度出現回潮,個別浜段水質惡化,富營養化嚴重。在封閉的死河道中,常年持續穩定地凈化優化水質,這在上海是沒有先例可循的。專家組借鑒滇池、太湖、西湖的治理教訓和經驗,決定生態治水與人工治水相結合——采取人為干擾的手法,用鯉魚戲水、山水小筑等八大人造水景,通過瀑布、潺潺溪流,音樂噴泉來攪拌、激活浜水,增加水中含氧量,達到流水不腐的效果。
以草治草
讓各類水草有序和諧相處是曹楊環浜生態治水的訣竅。原先用睡蓮、荷花、王蓮等浮葉花草配伍組成的挺水花卉,曾經讓河道呈現賞心悅目的美景。但由于“水下居民”稀少,水質調節作用不明顯,因此好景并不長。
2003年起,普陀區又先后投資200多萬元,按照0.3-0.5米的間隔標準讓沉水植物安居,每“屋”水草的面積也以10-20平方米為度。春夏適當使過密的水草變疏,秋冬則“豐滿”水下植物群落。每年還要投放鯽魚、鰱魚“小寶寶”250公斤,固定兩處水質采樣點,每月采樣檢測一次。
現在,被譽為“綠色項鏈”的曹楊環浜整體水質已達到IV類(景觀水標準)以上,且在不斷優化之中。曹楊環浜由臭水溝變風景浜的經歷,給包括聯合國環境署在內的眾多國內外水利生態專家提供了研究課題。
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o/2007-11-25/162512966143s.shtml
上海市水利管理處網址:http://www.shsl.org.cn/fore/watersatech_detail.aspx?id=258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