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日期:2014-01-25 00:00:00閱讀:2533
“來到這兒,可以呼吸到特別新鮮的空氣。”丹河人工濕地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對能在這里工作十分自豪。
“丹河人工濕地目前已建成垂直流人工濕地315畝、表面流人工濕地475畝,種植蘆葦、香蒲等各類水生植物350萬株,布設柔性人工水草2萬平方米,形成了790畝的植物長廊和26萬平方米的景觀水面,日處理污水可達8萬噸。經(jīng)過人工濕地處理,我市北石店河、丹河兩條河的出水水質在東焦河水庫庫尾可達到地表水Ⅳ類水質標準,這里就好像咱們河流的‘凈水器’。”丹河人工濕地管理處主任李四團介紹說。
在濕地管理處工作人員劉江軍的帶領下,記者來到濕地一期工程沉淀池參觀。“污水經(jīng)沉淀后,先是匯入調節(jié)池,然后再通過配水渠流入重直流人工濕地進行凈化處理。垂直流人工濕地內鋪設有1.5米厚不同規(guī)格的碎石填層,通過層內微生物吸收凈化水質;表面層種有蘆葦、香蒲等植物凈化水質。此外,在水東橋下游至東焦河水庫22公里的河道內還建有3個滲濾壩,對水體進行進一步凈化。”劉江軍對凈水專業(yè)流程與技術稔熟于胸。
在濕地西邊的三期工程,緊挨調節(jié)池的表面流內錯落有致地建有親水平臺和生態(tài)島,更加凸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三期工程主要針對的是北石店河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懸浮物多,要先經(jīng)過表面流預處理,大約要停留7天時間進行曝氧處理,然后再流入調節(jié)池,分配到垂直流濕地進行凈化處理。”劉江軍說,表面流水深1.5米,水體內種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通過植物的生物功能對水體進行充氧、凈化,同時在水體內放養(yǎng)鰱、鳙等魚類,在水域中心部位構筑小島,為動植物提供生存環(huán)境,形成一個自然的水體生態(tài)系統(tǒng)。
回來的路上,李四團的手機響起。他把剛剛接收到的信息遞給記者看,信息上面清晰地記錄有丹河的進出水氨氮和化學需氧量指標。
“為了把工作做細做實,我們建成了在線監(jiān)測系統(tǒng)。每天下午4點左右,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就會把當天的進出水指標及時通報給我。如果發(fā)現(xiàn)有異常,就會迅速通報環(huán)保支隊進行排查,同時嚴格控制水位。”李四團說:“去年市政府提出要打好十組拳,全面開展環(huán)境質量攻堅行動,對加快丹河生態(tài)修復提出具體要求。我們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保護好咱們這個新‘肺’,不能有任何馬虎和疏漏。”
晉城市環(huán)境保護局:http://www.jchb.gov.cn/bdxw/17027.jhtml
治水有道 上善之行
地址:武漢市武昌區(qū)民主路786號洪廣寶座A座11樓
設計院與聯(lián)合研究院地址:武漢市武昌區(qū)民主路786號洪廣寶座A座11樓
傳真:027-87304028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