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3-09-12 00:00:00閱讀:2611
丹河自由表面流濕地全景
翻板閘自動控制河道水位
歷時5年的建設,日處理污水8萬噸,總投資1.2億元的丹河人工濕地處理工程于近日通過驗收并投入運行。這意味著丹河上游受到污染的水,將在這里全部進行處理后向下游排放。同時,它也成為連接我市與自然空間的綠色紐帶,承擔起了生態調節、改善水質、涵養水源、濕地保護、科普教育、濕地水處理和生態風景觀賞等重要職能。
建成了一個
自然的水體生態系統
丹河人工濕地處理工程位于澤州縣金村鎮水北村南,延伸至東焦河水庫庫尾,規劃占地面積1684畝,規模為日處理污水8萬噸,總投資1.2億元,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垂直流人工濕地。主要建設內容為防洪工程、污水處理工程。防洪工程設計以30年一遇為標準,采用攔河壩和翻板閘自動控制河道水位,防洪壩防止洪水進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采用“自由表面流濕地+垂直流人工濕地+滲濾壩+水體人工強化自凈生態工藝”。表面流人工濕地內部種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對污水進行預處理,并在其中心構建小島供候鳥棲息繁衍;垂直流人工濕地內鋪設1.5米厚不同規格的碎石填層,通過層內微生物吸收凈化水質,表面層種植蘆葦、香蒲等植物凈化水質。并在水東橋下游至東焦河水庫22公里的河道范圍內設立三個滲濾壩,在東焦河水庫深水區布設柔性人工水草,淺水區種植各類水生植物,形成一個自然的水體生態系統,對水體進一步凈化。
新聞背景
垂直流人工濕地,就是通過底下鋪石子,上面種蘆葦香蒲,利用微生物反應和植物來吸收進行的濕地處理模式。
今日的丹河與5年前相比 有著天壤之別
2008年8月,丹河人工濕地處理工程正式開工建設。經過5年的建設,目前已建成垂直流人工濕地315畝、表面流人工濕地475畝,完成種植蘆葦、香蒲等各類水生植物350萬株,布設柔性人工水草2萬平方米,形成了790畝的植物長廊和26萬平方米的景觀水面,達到日處理污水8萬噸的設計目標,每年可削減氨氮540噸、化學需氧量2000余噸,經過整個功能區處理后水質可達到地表水四類水質標準。
昨日,記者在現場看到,今日的丹河與5年前相比有著天壤之別,建設之初,這里草木不生,魚蝦絕跡,污水橫流,過往路人掩鼻而行。而今環顧整個丹河人工濕地,水清、草綠、魚蝦成群、鳥語花香,真正成了“鷗鷺不為食憂,魚蝦不為腹忙”的生態長廊,成為廣大百姓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隨著丹河人工濕地處理工程的全面建成投運,丹河水質得到明顯改善,郭壁泉飲用水源地得到了有效保護,晉豫兩省水環境糾紛得到了解決,丹河中下游人畜飲水、農田灌溉有了保障。
驗收中,專家們認為,丹河人工濕地處理工程是一項將污水治理同生態修復相結合的惠民工程,不僅工藝合理,具有良好的效益,更具有較好的示范作用。市環保局局長李作富也稱,丹河人工濕地的建設為我市生態環境的改善發揮了積極作用。“下一步,我們將盡快建成東焦河水庫、玨山景區、青蓮寺至陵沁線一級公路橋十多公里長的旅游帶,為市民增添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我市還將建設丹河龍門濕地公園
丹河還將更美!
作為我市2013年重點工程之一,丹河龍門濕地公園項目是我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設美麗晉城的重要舉措。目前,《丹河龍門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
丹河龍門濕地公園規劃控制面積32平方公里,規劃愿景為“碧水丹川·澤州源泉”,規劃定位為中國最美國家級色葉林河流濕地公園、北方山區城市近郊河流再生樣板、山西首條綠色通道。該工程計劃分三期建設,核心區規劃范圍北至規劃陵沁路,南接龍門水庫,西至濱河西路、玨山路,東臨濱河東路及重要山體景觀界面,公園南北長4188米,東西最寬1371米,占地面積3.01平方公里,建成后將成為具有生態防護、生態教育、美學價值、人文和休閑游憩等復合功能的大型濕地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