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08-04 00:00:00閱讀:2551
2016年8月1日,由晉城市環境保護局、晉城市丹河人工濕地管理處、長治市天成水利工程咨詢監理有限公司、武漢中科水生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水生”) 組成的驗收委員會,對中科水生設計施工總承包的巴公河人工濕地生態治理工程進行完工驗收。晉城市環保局黨組書記、局長李作富、副局長焦金生、水污染控制科科長牛偉利、宣教中心主任侯媛媛、晉城市丹河人工濕地管理處主任李四團、副主任崔賓飛、總監工程師陳繼斌、中科水生總經理劉衛兵、工程總監彭傳國、項目經理嚴躍杰參加驗收。
晉城市環保局局長李作富宣布工程通過驗收并投入運行
巴公河人工濕地生態治理工程位于晉城市澤州縣高都鎮南社村,占地面積206畝。工程于2014年7月開工建設,采用“自由表面流濕地+垂直流人工濕地”工藝,利用自身系統中物理、化學、生物三方面的作用,對水中污染物進行自然降解與凈化。2015年12月28日沉淀池、表面流濕地通水試運行,2016年8月1日整體完工并投入運行。日處理污水達3萬噸,年可處理污水1095萬噸,可消減化學需氧量約760噸、氨氮約220噸。
驗收委員會查看工程現場
驗收會議現場
驗收組通過實地查看了該工程的現場情況,會中查閱了相關工程資料,同時聽取了工程參建各方的報告后,驗收組一致認為,巴公河人工濕地生態治理工程方案實施科學、合理,采取的工藝、措施切實可行,該工程嚴格按照設計方案進行施工,達到預期的效果和驗收標準,同意通過驗收。
巴公河人工濕地采用“自由表面流濕地+垂直流人工濕地”工藝,表面流人工濕地和垂直流人工濕地是最重要的兩個環節。其中,表面流人工濕地主要作用在于,利用種植的植物根莖和根部凈化和吸收水中的污染物,這些植物主要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例如睡蓮、狐尾藻、黑藻、蘆葦和香蒲等,這種工藝充分模擬了天然濕地的形態,可以有效凈化水質,去除污水中的有機物;而垂直流人工濕地鋪設有1.5米厚不同規格的碎石填層,表面還種植有蘆葦、香蒲、黃花鳶尾等植物,碎石縫隙里可以有效過濾,植物根系對污染物可以大量吸收,石料層中的微生物甚至還可以轉換水中污染物,可以讓凈化水質的效果達到最大。
巴公河人工濕地不僅只是一項環境工程,更是一項生態文明工程,一項惠民利民工程。作為丹河龍門濕地公園的源頭水,它不僅能凈化丹河水質,為晉城“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建設貢獻正能量,還將與丹河人工濕地共同打造出一個水清草綠、魚蝦成群、鳥語花香的生態長廊,為廣大市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市民幸福感。
巴公河濕地建設前現狀與建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