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5-06-12 00:00:00閱讀:2141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以下簡稱“研促會”)近日召開發布會,公布了2013年度中國省域生態文明狀況試評價報告。
完善生態文明評價體系
為認真落實中央關于“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以及“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的要求,研促會邀請有關部門、單位的專家和部分地方一線工作者,歷經兩年多的調查研究、反復論證,完成了省域生態文明狀況指數評價體系,并開展試評價,形成了本次評價報告。
試評價報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將生態文明狀況分為生態空間、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文化、生態生活、生態制度六大領域、23個指標。參照國家“十二五”相關規劃目標,以2010年為基準年,以國家主管部門公開發布的權威數據為依據,對2013年度中國省域生態文明狀況進行評價分析。
綜合指數評價中,排名前十的?。ㄊ校┓謩e是浙江、江蘇、福建、重慶、廣東、遼寧、北京、云南、四川、海南,進步率最快的前5名是寧夏、陜西、湖北、遼寧、海南。
從試評價結果看,2010年以來,我國生態文明總體狀況企穩向好,進入持續提升的新階段。2010年,得分在75分以上的省有11個,2013年增加到23個,主要是處于中下水平的地區進步較快。1999年以來,全國開展生態省建設的海南、吉林、黑龍江、福建、浙江、山東、安徽、江蘇、河北、廣西、四川、遼寧、天津、山西、河南、湖北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有11個省躋身生態文明狀況綜合指數得分前10名或進步率前10名,表明我國生態省建設成效明顯。
發展態勢良好,進展偏慢
試評價報告還對各省六大領域狀況進行了評價、分析。其中,生態空間狀況受自然條件影響,各省差異明顯,海南、江西、廣東等地區名列前茅,重慶、天津等地區有較明顯改善。
天津、浙江、北京等省(市)生態經濟得分處于前位,貴州省進步率最快,達8.5%。但生態經濟進步率總體偏低,需進一步加快經濟綠色化轉型步伐。
生態環境領域得分居前的有海南、西藏、福建等?。▍^),進步最快的是陜西、遼寧、寧夏等地區。生態環境與生態空間領域得分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表明環境質量狀況及改善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空間開發格局的優化密切相關;生態環境與生態經濟、生態生活等領域得分呈現一定的負相關性,而且少數地區生態環境領域得分出現倒退,表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必須堅持不懈地推進。
生態生活與生態經濟領域得分呈現良好的正相關性,排名前位的有上海、福建、浙江等省(市),均位于我國東部地區;2010年~2013年全國各地生態生活發展水平總體呈現穩步上升態勢,甘肅、海南、寧夏等省(區)進步顯著。
生態文化領域各省得分總體偏低,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區位居前列。但2010年~2013年各省生態文化領域得分大都呈現提升態勢,且多數省份進步率較高,表明生態文化建設力度在不斷加大。
生態制度領域得分居前的省份有青海、北京、黑龍江。
制度建設是重中之重
總體來說,各地都在努力探索經濟發展綠色轉型的模式和路徑,發展態勢良好,但是受經濟結構、科技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進展偏慢。同時,由于我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很不均衡,各地也都有自己的短板和不足。
對此,研促會提出,要把制度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以生態紅線管制、自然資源資產管控以及離任審計等為突破口,用法制確保生態環境不再惡化;要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把生態環保產業打造成為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持續不斷地推進生態?。ㄊ?、縣)和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等。
研促會負責人在發布會上指出,本評價體系圍繞中央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總體任務和工作目標進行設定,評價領域及指標相對全面、具體,評價方法側重于對生態文明狀況的階段性考核,評價數據權威,評價結果力求客觀真實。對推進和深化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指導意義。同時,由于受客觀條件限制,這一評價體系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體系的構建與數據可獲取性的矛盾、地區間自然條件和工作的不平衡,使一些數據不具可比性,在全面真實反映各地生態文明狀況上存在一定難度,需在今后工作中不斷探索、提高。
(來源:中國環境報)